1、除了太陽,離地球最近的恒星就是半人馬座比鄰星。
2、在晴朗無月的夜晚,在一定的地點一般人用肉眼大約可以看到三千多顆恒星;借助于望遠鏡,則可以看到幾十萬至幾百萬顆以上,估計銀河系中的恒星大約有一、二千億顆。
3、恒星并非恒定不動,它不僅在運動,而且每頓恒星在一年里走過的路程是極長的,不過比起它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卻很微小,以致于經(jīng)過漫長的歲月,我們都不能覺察出它們在天空中位置的變化,因此古人就以“恒”字定名,把它們叫做恒星。
(資料圖片)
4、 最早發(fā)現(xiàn)恒星的運動,當屬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。
5、為了描述恒星在天空的位置,早在戰(zhàn)國時代,我們的祖先就發(fā)明了赤道坐標系,至今國際上仍通用這種坐標系。
6、直到16世紀,西方才開始使用赤道坐標系,比我國晚了一千多年。
7、西漢時期,我國的天文學家落下閎發(fā)明的渾儀,利用赤道坐標系測量天體的位置,測量的精確程度是當時外國所不能相比的。
8、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張遂用黃道游儀,對日月五星的運動進行了觀測,重測了150多顆恒星的位置,把測得的數(shù)據(jù)和漢朝數(shù)據(jù)相比較,發(fā)現(xiàn)恒星位置發(fā)生了一些變化,便在世界上第一次發(fā)現(xiàn)了恒星的運動。
9、而西方直到后來使用了近代的天文設備到18世紀才發(fā)現(xiàn)恒星的運動。
10、我國古代天文學的這些燦爛成就,為我國的文化發(fā)展增添了光輝的一頁。
11、 恒星有多種類型,按亮度變化可分為變星、耀星、新星和超新星(都是有亮度變化的恒星);按光度可分為光度大的巨星、超巨星和光度小的矮星;按顏色可分為紅星、藍星;按光譜型分為O、B、A、F、G、K、M型,各個光譜型的恒星對應一定的表面溫度與顏色。
12、 幾乎所有類型的恒星都發(fā)射X線。
13、恒星輻射的能源是其內部的熱核反應(氫燃燒和氨燃燒),除此之外還有引力收縮,引力崩潰等等方式。
14、 不同類型的恒星,其物理性質差異也很大,光度可以是太陽光度的50萬倍至幾十萬分之一,體積可為太陽體積的10億倍至地球、月球、小行星的體積,但質量的差異僅為幾十個至0.05個太陽質量。
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,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。